过去数年,我们最常听到的六字箴言,叫做“科技改变生活”。从“新四大发明”到“ABCD5”,新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令人目眩神迷地涌现,突然就被风口上的猪拍回了地面——失灵了。
这边,网易、阿里、腾讯、京东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科技巨头都纷纷切入智慧农业,开始当起“猪倌”;那边,传统的猪业集团如温氏、牧原等,也不约而同大量引入智能测定设备,试图转型为“养猪界的谷歌”……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努力叠加并没有给猪肉消费市场带来一些变量。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猪肉价格依旧在天上飞,目测快要跟我等凡人say byebye了。
连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都能管理的游刃有余,怎么一遇到猪,高科技们就集体撞树上了呢?这背后的玄机,值得仔细品位。
高科技养猪:从人治到智治
养猪行业成为高科技改造的焦点,并不是什么新闻了。
不过,与地产大佬“以养圈地”、钢铁巨头“曲线救国”等方式不同,科技公司高唱着“我们不一样”,找到一条替代和超越传统模式的特色科技主义养猪之路,还是别有一番作为的。
第一代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型养猪的探索应该是以网易高调宣布养猪为起点。网易CEO丁磊曾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养猪业停留在100年前的水平。话虽然有点伤感情,却道出了实情。
2009年的养猪行业,以散养为主,卫生条件差,产量上不去,质量也堪忧,抗生素、注水肉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彼时网易切入主要采用的是“自育自繁自养”的牧原模式,给猪盖公寓,听音乐,锻炼身体,坚持慢养300天等。这样养出来的“生态猪”质量的确高了,但身价也水涨船高,四五十元一斤的售价,依然距离普通消费者的餐桌很远。
随后,阿里、京东等推出的AI养猪,可以被看做是科技对养猪行业的第二次迭代。其核心逻辑,是通过AI+IoT+SaaS的方式,对猪场实行全方位、精细化的智能管理。
比如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合作,将人工智能系统“ET农业大脑”引入到猪场,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与研发。京东也紧随其后,推出了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与中国农大联手打造“丰宁智能猪场示范点”……巨头们为养猪操碎了心,万变不离其宗,其实主要就集中在两件事情上:
一是提高PSY,即每头繁殖期母猪每年可以提供的仔猪数量,也就是让一头母猪尽可能地下崽。另一个则是提高料肉比,即几斤饲料能产一斤猪肉,让养猪的核心成本尽可能低。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同学们此时想必都已经心里有数了:供应量上去了,单位成本下来了,还愁吃不到便宜猪肉吗?
而这正是AI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靠智能决策优化繁育周期
母猪的繁育周期,能否配种成功,多久生一窝小猪,对猪场来说至关重要。而影响这一要素的核心,就在于选种、断奶等关键决策。过去,这些都只能靠饲养员依据个人经验来判断和把握。但在机器视觉与算法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很容易借助“猪脸识别”知道母猪的生产阶段,比如阿里云的“母猪怀孕诊断算法”,就能清晰地提示出母猪是否受孕,何时适宜配种,在假怀孕的情况下还能提醒工作人员再次配种,从而有效地提升配种成功率与产窝数。
2.靠智能感知提升养殖环境
出生数量多,并不意味着猪肉供给量会直接上升,因为仔猪的死亡率实在太高了,而这跟其成长环境直接相关。因为很大比例的小猪都是在哺乳时被母猪给压死的……(小猪:我太难了)
所以,科技更重要的用武之地是实时防范意外情况,因为通常小猪被压一分钟就会窒息死亡,因此通过声音识别、温度感知,快速定位到哪个小猪被压并及时进行人工干预,正是AI所长。
3.靠系统作业降低养殖成本
在一些规模化养殖场中,猪们的生活虽然不那么“贵族”,也绝对是健康向上。比如疫情防治对大型养殖有比较大的影响,就通过“猪脸识别”实时监控每头猪的作息,借助IoT设备为它们建立“个猪档案”,跟踪每天的进食、运动、免疫等情况。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到AI大脑,能够实现对饲养的自动化调整,比如根据实时的增重情况,可以进行多种配方不同阶段的饲养;又比如猪比较怕热,AI就能驱动元器件完成通风、光照等一系列操作。在精心地照料下,吃同样的饲料,猪能比传统的粗放式养殖多长不少肉。有的猪场还配备了巡逻机器人,几百头猪只需要几个人就能管理,进一步节约了人力。
听上去,为了养好猪、多养猪,科技企业们可谓是操碎了心。按理说,到了大规模、低成本的高科技养猪阶段,猪肉降价指日可待,怎么一两年过去了,反而逆势上涨呢?
答案就是,只能“望猪止馋”,根本吃不到嘴啊!
高科技救得了小猪,却救不了肉价
仔细一琢磨,却会发现这些算法也好,IoT也好,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迭代对肉价起飞并没有什么遏制作用,至少目前为止,打上高科技标签的猪,对大众消费市场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首先来说,智慧养猪系统只有在大规模集约型养猪厂里部署,才能达到效率最优化。
但即使经历了2015-16年中小养殖场关停清拆、“水十条”等整治措施,我国的规模化养殖程度还很低。2018年九大上市猪企一共出栏4476.3万头,才占据了6.45%的市场份额,对比美国、日本等稳定市场的规模化饲养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数据显示,美国十大猪场2016年就占到了市场份额的45%。
换句话说,中小散户才是猪肉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少数几个头部大型养殖企业的提质增量,释放到整体效率较低的市场,自然如同墨泼大海、了无痕迹。
除了集中度不够,高科技养猪也没有办法超越自然规律,凭空长出肉来。从时间线来看,阿里京东腾讯等切入大型养殖场,最早能追溯到2018年3月。而养猪本身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王健林就曾对此颇为讶异:“十万头猪场要几个亿,我们(万达)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从侧面说明了猪场的改造之巨、之难。加上养猪的生长周期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看到的案例大多还只是“示范”。
阿里云对外口径是合作产出的生猪2020年将达到1000万头,2019年中京东农牧的首批“AI猪”才正式出栏……靠这波猪来拯救当前的“猪周期”显然就不太现实了。
科技养猪左右不了猪肉价格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只在养殖场内做功,无法影响下游供应链,以及突发疫病等不可抗力因素。
普通消费者与餐厅在菜市场或超市买到的猪肉,经过了猪贩子、屠宰场、运输、多级批发之后,往往能比生猪的出厂价高出30%。这些次终端环节往往链条长、流程分散,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几乎都是硬成本,间接也为高肉价站了一班岗。
所以综合来看,猪肉价格“上天”是全产业链集体“发功”的结果,想要恢复平稳自然也需要多管齐下。智能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作为生猪养殖保值增效的辅助工具自然当仁不让,指望它拉低肉价,还是睡觉见效更快一点。
他山之石:集约养猪还有哪些可能性
看来,高科技也不是万能的嘛,我们只能静待这一轮“猪周期”自动走向尾声。毕竟只要活得够久,平价猪肉总会有……但需要思考的是,在这样“价贵伤民,价贱伤农”的循环往复之中,往往是一次次地集体恐慌,一次次政策地自我调整与消耗。
这种情况下,从那些成功平稳了肉价的市场身上,或许可以得到一点不负责任的小建议。
先来聊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美国的生猪养殖集约化,其实并不是猪场自身的觉悟高,很大程度上要源于中下游加工、零售端的整合加速。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屠宰加工厂开始了并购浪潮,同时,下游终端零售商也开始加速整合,到2009年,以Smithfield为首的前四大屠宰加工企业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行业前二十的零售商囊括了近82%的销售市场。出于保障品质和降低成本的考虑,零售商向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大批量采购,而那些幸存下来、掌握了行业命脉的屠宰龙头们,也顺其自然地通过合同生产,或是直接自己向上游扩张的方式,最终倒逼整个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变革。
反观国内中下游的屠宰、零售等环节,集中度问题依然比较严峻。2017年国内规模化的屠宰企业很少,年产值500万以上的半机械化企业只有2076家,占全国屠宰企业的10.5%。零售环节则更加分散,仅北京一地就有数千家批发商与零售商。这就使得养殖场决策相对滞后,只能按照当期价格来安排产能,容易跟风式“追涨杀跌”,自然就让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更为显著。
换句话说,尚未有巨头大举布局的中下游环节,其实和生猪养殖一样有着巨大的改造机会和社会效应,里面隐藏着的产业想象空间,或许也在等待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玩家的入场。
另外,在美、日等猪肉价格相对平稳的市场,生猪产业并非一个任由自由消费市场调节价格供需的贸易体系,往往拥有一系列生猪产业保护机制,由许多延伸产业为其保驾护航。
比如日本,很多文章说日本养猪完全不用担心赔钱,因为政府会通过补贴来保证养殖者不赔钱。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除了政府适当补贴之外,政策部门联合保险组织和协会来推行生猪保险配套服务,一方面避免了养殖户骗保等“偷财政”的行为,同时也能很好地补充“猪周期”时政府补贴调节效能过慢的隐患。
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生猪价格/收入保险机制,但主要是以政府补贴为主,如何将再保险等金融服务引入到生猪养殖过程当中,方兴未艾的智能金融服务或许值得期待一下。
总之呢,这场“猪坚强”的涨价浪潮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大概就是,高科技不是万能的。不过它与千行万业的融合,或许终能嫁接出一片“桃源”也未可知呢。
来源:脑极体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