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谐振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谐振式电源,这里回忆一下电路谐振的条件及其特点。
一、串联电路的谐振
一个R、L、C串联电路,在正弦电压作用下,其复阻抗:
Z=R+j(ωL-1/ωC)
一定条件下,使得XL=XC,即ωL=1/ωC ,Z=R,此时的电路状态称为串联谐振。
明显地,串联谐振的特点是:
1.阻抗角等于零,电路呈纯电阻性,因而电路端电压U和电流I同相。
2.此时的阻抗最小,电路电流有效值达到最大。
3.谐振频率:ωo=1/√LC 。
4.谐振系数或品质因素:
Q=ωoL/R=1/ωoCR=(√L/C)/R。
由于串联谐振时,L、C电压彼此抵消,因此也称为电压谐振。从外部看,L、C部分类似于短路。
而此时Uc、UL是输入电压U的Q倍。Q值越大,振荡越强。
这里的Z0=√L/C,我们称为特性阻抗,它决定了谐振的强度。
5.谐振发生时,C、L中的能量不断互相转换,二者之间反复进行充放电过程,形成正弦波振荡。
二、并联电路的谐振
一个R、L、C并联电路,在正弦电压作用下,其复导纳:
Y=1/R-j(1/ωL-ωC)
一定条件下,使得YL=YC,即1/ωL=ωC ,Y=1/R,此时的电路状态称为并联谐振。
明显地,串并谐振的特点是:
1.导纳角等于零,电路呈纯电阻性,因而电路端电压U和电流I同相。
2.此时的导纳最小,电路电流有效值达到最小。
3.谐振频率:ωo=1/√LC 。
4.由于并联谐振时,L、C电流彼此抵消,因此也称为电流谐振。从外部看,L、C部分类似于开路,L、C各自有效电流却达到最大。
5.谐振发生时,C、L中的能量不断互相转换,二者之间反复进行充放电过程,形成正弦波振荡。
谐振式电源的基本原理
谐振式电源是新型开关电源的发展方向。它利用谐振电路产生正弦波,在正弦波过零时切换开关管,从而大大提高了开关管的控制能力,并减小了电源体积。同时,也使得电源谐波成分大为降低。另外,电源频率得到大幅度提高。PWM一般只能达到几百K,但谐振开关电源可以达到1M以上。
普通传统的开关电源功率因素在0.4-0.7,谐振式电源结合功率因素校正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功率因素可以达到0.95以上,甚至接近于1。从而大大抑制了对电网的污染。
这种开关电源又分为:
1.ZCS——零电流开关。开关管在零电流时关断。
2.ZVS——零电压开关。开关管在零电压时关断。
在脉冲调制电路中,加入L、C谐振电路,使得流过开关的电流及管子两端的压降为准正弦波。下面是这两种开关的简单原理图。
图1:电流谐振式开关电路 电压谐振式开关电路
ZCS电流谐振开关中,Lr、Cr构成的谐振电路通过Lr的谐振电流通过S,我们可以控制开关在电流过零时进行切换。这个谐振电路的电流是正弦波,而Us为矩形波电压。
ZVS电压谐振开关中,Lr、Cr构成的谐振电路的Cr端谐振电压并联到S,我们可以控制开关在电压过零时进行切换。这个谐振电路的电压是正弦波,而Is接近矩形波。
以上两种电路,由于开关切换时,电流、电压重叠区很小,所以切换功率也很小。
以上开关电源是半波的,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全波的。所以又有半波谐振开关和全波谐振开关的区分。
谐振开关的动态过程分析
实际上,谐振开关中的所谓“谐振”并不是真正理论上的谐振,而是L、C电路在送电瞬间产生的一个阻尼振荡过程。下面,我们对这个过程做一些分析,以了解谐振开关的工作原理。
一、零电流开关
实际的零电流开关谐振部分拓补又分L型和M型。如下面两组图形所示:
图2:L型零电流谐振开关(中半波,右全波)
图3:M型零电流谐振开关(中半波,右全波)
这里的L1用于限制di/dt,C1用于传输能量,在开关导通时,构成串联谐振。用零电流开关替代PWM电路的半导体开关,可以组成谐振式变换器电路。按照Buck电路的拓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电路:
图4:Buck型准谐振ZCS变换器(L型)
图5:Buck型准谐振ZCS变换器(M型)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L型电路的工作过程。
假定这是一个理想器件组成的电源。L2远大于L1,从L2左侧看,可以认为流过L2、C2、RL的输出电流是一个恒流源,电流I0。谐振角频率:
ω0=1/√L1C1 。
特性阻抗:
Z0 =√L1/C1)。
动态过程如下:
1.线性阶段(t0-t1):
在S导通前,VD2处于续流阶段。此时VVD2=VC1=0。S导通时,L1电流由0开始上升,由于续流没有结束,此时初始VL1=Vi。
由VL1=Vi=L1di/dt,且L1初始电流为0,有:
i1=Vi(t-t0)/L1
----------------------------------式1
到t1时刻,达到负载电流I0,因此:
此阶段持续时间:
T1=t1-t0=L1I0/Vi
由式1,可以看出,此阶段i1是时间的线性函数。
2.谐振阶段(t1-t2):
在电流i1上升期间,当i1小于I0时,由于i1无法供应恒流I0,续流过程将维持。当i1=I0时,将以i1-I0对C1充电,VD2开始承受正压,VD2电流下降并截止。L1、C1开始串联谐振,i1 因谐振继续上升。
iC1=C1dVC1/dt=i1-I0
VL1=L1di1/dt=Vi-VC1
因而:
i1=I0+ iC1=I0+Vi/Z0*sinω0 (t-t1)------------------式2
其中,iC1为谐振电流。
VC1=Vi-VL1= Vi -Vicosω0 (t-t1)= Vi [1-icosω0 (t-t1)]--式3
谐振到ta时刻,谐振电流归零。如为半波开关,则开关自行关断;如果是全波开关,开关关断后,将通过VD1进行阻尼振荡,将电容能量馈送回电源,到时刻tb电流第二次为0。本阶段结束,这时的时刻为t2。
VC1在i1谐振半个周期,i1=I0时,达最大值。i1第一次过零(ta)时,S断开。如为半波开关,则谐振阶段结束。如为全波开关,C1经半个周期的阻尼振荡到电流为0(tb)时,将放电到一个较小值。
从式2、3,可以看出谐振阶段ta前,i1、VC1是时间的正弦函数;如为全波开关,还有一段时间的阻尼振荡波。
3.恢复阶段(t2-t3):
由于VC1滞后1/4个谐振周期,因而在t2后,因L2的作用还将继续向负载放电,直至VC1=0。这阶段,如考虑电流方向性:
I0=-C1dVC1/dt
故:VC1= VC1(t2)-I0(t-t2)/C1
------------------------------------式4
因此,这个阶段的VC1是时间的线性函数,电压从VC1(t2)逐步下降到零。如为半波开关,则开关分压也将线性上升到输入电源值。
4.续流阶段(t3-t4):
当电容放电到零后,VD2因反压消失而导通,对L2及负载进行续流,以保持电流I0连续。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电路的要求,选择在适当时间再次开通S,重新开始线性阶段。
根据以上导出的各公式,可以得到如下的波形图:
图2-18:半波ZCS开关波形 全波ZCS开关波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ZCS谐振开关变换器的开关管总是在电流为0时进行切换。
实际情况与理想分析有所不同,VC1将有所超前。
M型电路分析方法类似,不再赘述。
二、零电压开关
ZCS在S导通时谐振,而ZVS则在S截止时谐振,二者形成对偶关系。分析过程大体类似,此处从略。
综合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拓补谐振结构只能实现PFM调节,而无法实现PWM。原因是脉冲宽度仅受谐振参数控制。要实现PWM,还需要增加辅助开关管。
审核编辑:汤梓红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