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18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在浦江创新论坛发布。该调查旨在分析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吸引、集聚人才的优势和短板,支撑上海加快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上海市科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于2018年联合开展了面向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654名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全球科学家选择生活、工作和创业所在城市和地区的主要理由,城市吸引国际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因素,并对上海进一步吸引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出建议。
所有受调查科学家的地区分布情况
上海已成为全球科学家最向往的中国工作城市
在关于全球科学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上海在5个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香港、深圳、杭州),约有1.8%受调查科学家把上海作为其理想工作城市的第一选择。在全球22个创新城市的总体排名中,上海位列第16位,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波士顿、旧金山(湾区)、伦敦、纽约和柏林。
受调查科学家对于理想工作城市的选择情况
科技创新资源和条件“硬件”优秀,是上海对全球科学家的主要吸引力。在科学家对于其首选工作城市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中,上海在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方面的得分最高,超越了全球排名前两位的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
上海的其他优势依次是领先科研机构、科研工作机会、高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产业和科研基础设施等。而在科学家收入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机会和创业环境等方面,上海表现相对较弱。
受调查科学家对上海科研工作环境各方面的评价情况
从受调查科学家个人角度来看,科学家希望来上海工作最为首要的原因是上海能够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机会,选择人数超过六成。其次是上海拥有本领域领先的科研机构,约有四分之一人数选择该项。再次是强大的科研基金支持和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受调查科学家希望来上海工作的个人理由
与国际国内竞争城市相比,上海的主要不足在于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有所欠缺。仅有约30%的受调查科学家认为上海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方面有优势。
受调查者对全球主要城市的评价统计结果显示:波士顿、旧金山、伦敦、纽约等排名前列的国际创新城市,以及北京、深圳、香港等中国城市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都是受到全球科学家普遍认可的优势项,而上海这一方面却是相对弱势项。可见上海在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方面的活跃度和便利性方面,与全球科创中心还不相匹配。
国际国内创新领先城市科研工作环境主要优势方面
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对全球科学家吸引力突出
在关于科学家最想居住的城市的调查中,上海排名与深圳并列国内城市第3位,杭州则凭借环境优美和生活便利等优势成为国内排名第一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杭州、香港、上海深圳并列、北京)。
约有0.9%受调查科学家把上海作为其理想生活城市的第一选择。在全球22个创新城市总体排名中,上海位列第18位。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旧金山(湾区)、伦敦、巴黎、纽约和波士顿。
全球科学家对于理想生活城市的选择情况
城市文化已成为上海吸引全球科学家的重要优势,语言仍是影响海外学者定居上海的最大障碍。受调查科学家首选来上海生活的主要理由包括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现代化时尚都市市容、生活的方便、交通的便利以及宜人的气候等。
在调查涉及到的5个中国城市中,上海是唯一一座城市文化受到全球科学家高度认可的城市。与国内外城市相比,上海对科学家生活吸引力方面相对的短板首先是语言障碍,其次还有空气和环境质量、较高的生活成本等。
受调查科学家对上海生活环境各方面的评价情况
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创新文化是吸引科学家的关键要素
科学家在选择工作城市时,主要考虑科研平台条件特别是领先科研机构。根据调查结果,全球科学家选择理想工作城市时最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拥有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约七成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
选择人数较多的其他主要因素依次为全球领先的科研基础设施,丰富的科研基金支持以及广泛的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机会等。较为次要的考虑因素包括城市的全球科技中心声誉、较高的科学家收入、充分的科研工作机会、发达的高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产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等。
科学家选择理想工作城市的主要考虑因素
科学家在选择生活城市时,首先考虑城市的创新文化环境。根据调查结果,全球科学家选择理想生活城市时最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开放包容的城市创新文化,约三分之二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
选择人数较多的其他主要因素依次为日常生活方便、现代/美丽/时尚的都市风貌、清洁的空气和环境、便利的交通、能够提供理想的子女教育等。较为次要的考虑因素还包括城市的气候、语言、饮食和生活成本等。
科学家选择理想生活城市的主要考虑因素
年轻的副教授最为青睐上海
分年龄段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科学家的跨地域流动倾向更强。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受调查者中,有40%表示在有合适机会的情况下有一定意愿来上海工作和生活,其中19%意愿较强。
随着受调查科学家群体年龄递增,流动意愿逐渐减弱。35到44岁的科学家有11%有较强意愿来上海发展,45到54岁有9%,55岁到64岁只有6%。调查结果还显示,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及研究学者(research scientist,相当于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员)是流动倾向最强的学术职位。
担任这两个职位的受调查者中,表示有较强意愿迁来上海的分别有13%和14%,而学术层级较高的教授(professor)和较低的博士后(post-doc)迁来上海意愿较强的都仅有8%。
35岁左右,副教授层级的科学家在学术生涯中正处于创造力和知识积累达到最佳平衡的阶段,也是重要成果最高产的阶段。这部分科学家对上海的青睐是非常可贵的。
不同年龄段受调查科学家迁来上海的意愿
北美科学家比欧洲同行对来上海发展更感兴趣。从全球科学家集聚倾向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吸引力方面仍有较强优势,科学家理想工作城市和理想生活城市前五名全部位于欧洲和北美。
从科学家迁移意愿看,上海对亚洲科学家的吸引力显著高于欧美,对北美科学家的吸引力又显著高于欧洲。亚洲(不含中国大陆)17%的科学家有较强意愿来上海发展,北美有7%,而欧洲只有3%。最低的是大洋洲,该洲科学家来上海的意愿为0%。
全球科学家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抱较乐观态度
在关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地位现状的调研中,共有46%的受调查科学家认为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前十位的创新城市,其中约有5%受调查者认为上海现已处于全球前五创新城市之列。
24%受调查者认为上海目前暂未成为全球创新引领城市。34%的受调查者认为上海目前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着高度活跃的参与者角色,另有55%受调查者认为上海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参与度比较活跃。
受调查科学家对上海全球科技创新地位现状的评价
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认为上海未来十年全球创新城市地位将进一步提升。24%受调查者认为上海在下一个十年将位居全球前五的创新城市,另有41%受调查者认为上海未来十年将处于全球六到十名的创新城市行列。32%的受调查者认为上海在未来十年全球创新地位将有所提升,但仍难以进入全球前十创新城市之列,仅有3%受调查者认为上海未来十年全球创新城市地位不变或下降。
受调查科学家对上海未来十年科技创新地位的展望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政策选择与对策建议
调查问卷就各项创新政策对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性向全球科学家征询了意见。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认为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最有价值的政策选择,将这一选项作为首选的人数达到了全体受调查者的半数以上。此外,科学家们认为对上海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政策还包括创造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鼓励企业投资研发、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化区域和全球创新合作等。
受调查科学家普遍期望上海能够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给海外学者提供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更多机会。结合调查对象的具体意见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课题组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受调查科学家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全球引才力度,重点吸引年富力强的青年科学家。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需要更多国际科学家的参与。上海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已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军科学家,另一方面更要有针对性着重引进大量30-40岁左右,副教授或相当级别的创新高峰期科学家。
为了给国际科学家提供利于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海外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外籍科学家承担科技项目机制和国际合作项目机制等方面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突破,以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优越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和兼容并蓄的创新体制环境、文化环境,吸引全球创造力最旺盛的科学家共同参与上海主导的前沿创新。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上海应放低身段,减少顾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频率、深度。更加充分发挥浦江创新论坛的作用和影响,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和资本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在一年一度的盛会基础上推进持续性的创新合作机制,使浦江创新论坛成为“科技达沃斯”。
借助每年论坛召开契机,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人员交叉聘任、建立机构合作关系、在沪或“走出去”共建新型科研机构和平台等长效形式,尽量“留住”世界级的大脑,让高水平专家持续为上海贡献智慧。积极组织开展以我为主的高水平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增强世界前沿创新议题的提出能力,大型科学项目的组织能力,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打造奠定基础。
三是积极促进跨界协同,进一步完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中介服务、金融资本等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创新组织优势和治理优势,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之间高频率、高效率的密切互动。
进一步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示范,优化有利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新兴领域市场环境。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发挥其链接创新、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并预留创新空间,促进大学、研究所周边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社区功能的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场效应”,塑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创新集聚“热圈”。
-
科学家
+关注
关注
0文章
35浏览量
11256 -
科技创新
+关注
关注
0文章
51浏览量
11849
原文标题: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上海成最受向往的中国工作城市
文章出处:【微信号:WUKOOAI,微信公众号:悟空智能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