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个网红叫做「人工智能(AI)」,就算在网路里被推崇为「得AI者得天下」或被质疑是「AI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灾难」,也不会立刻变成网黑。根据各产业领域的想像,预期在未来五年内,仍然是一个红得发紫的网红。
有愈来愈多对AI的期待与警语在网路里流传,每个陈述角度都有道理,感觉很像史诺(CP Snow)教授在1959年发表《两种文化》演讲后,所激起的科学与文学的论战。我在许多与AI有关的研讨会中发现,多数人经常会提到「会不会被取代」,再来是「什么工作会被取代」,最后是「那我以后应该要怎么办」。其实这些问题都还在网路论战中,唯有爬文才可以解忧。
在爬文的过程中,看到一个有趣的议题,就是将AI应用在出版事业的未来想像。目前在***书店里面陈列的书籍,可概略区分为自制与他制两类。简单的说,自制就是出版社自行设计开发的原创作品,他制是代理国内外知名作家的畅销作品。观察***现在的出版现况,大致是以他制多于自制的型态存在。自制所投入的资源与风险承担,都要比他制来得高,但是自制书籍的获利与再利用机会,却可能是他制的好几倍。也就是说,出版社都知道,应该要拥有高获利低风险的自制产品,但这是可遇大于可求的策略,实务上还是以低获利低风险的他制产品为主力,采取先求有再求好的稳健经营策略。
有趣的是,如果AI被出版社运用在自制书籍上,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境?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名词从1955年被创造出来后,就引发许多梦幻的想像及预言,许多对未来的戏剧性形容,往往不是被高度的质疑,就是错得十分的离谱,例如1957年就预言十年内,可以打败人类西洋棋高手,实际上是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才达成。美国学者雷·库兹威尔(Ray Kurzweil)认为,目前科技进步的幅度,每十年就会加快一倍,在未来的25年里,科技进步将相当于20世纪的三倍,也就是说在21世纪里,人类会获得相当于过去的两万年进展,几乎是20世纪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进步总和的1,000倍。进入21世纪,过去与AI有关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发展,在科技软硬体进步步伐大幅提升之后,突然不再那么的遥不可及。
在这样的期望值带动下,我们对AI应用的想像空间就无限展开了。有个想像是这样的:先找一本畅销书,运用大数据,分析作者在书本里的遣辞用字,再用AI分析推论出曲线模型,作为畅销书的判读基准线,然后再与新书的曲线模型相对照,观察两个曲线模型的相似程度,愈相似代表新书上市后愈可能成为畅销书。甚至还可以让AI调整撰写内容,塑造与畅销书完全相似的曲线。更进一步的想像是,直接让AI写出一本符合畅销书曲线模型的新书。
2013年有位英国科学家运用AI比对文本后,发现有一本叫好不叫座的侦探小说《Cuckoo》,写作方式的曲线模型,非常相似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写作风格,结果这本书的作者就是JK罗琳,原来是她想测试读者,会不会是因为看到她的名字才买书,所以使用化名Robert Galbraith撰写这本侦探小说。作者身分被揭露后,这本书立刻成为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这两个故事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未来出版想像,以后就让AI模仿众多畅销书作者的写作模式创作,然后再要求AI自己想个一定会变成网红的名字,要AI自己去经营粉丝专页,7×24小时无间断的吸收新粉丝,持续与旧粉丝互动,累积死忠的铁粉丝,不断的快速出版新书,铁粉丝追着买书⋯⋯。
这是将AI想像为投入「X」就能产出「Y」的思考,例如脸部辨识系统,就是在向电脑投入大量的「脸」,预期产出正确的「名」。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你如果突然想要写专栏或写畅销书,就可以先在网路上找到一个你喜欢的AI,然后再下载不同类型的畅销书曲线模型,你就可以开始创作了,这个服务未来应该会被称为AIaaS(AI as a Service)。
这是从科学应用的角度看写书,试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书。
美国知名推理悬疑小说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被推崇为近代推理小说之父,在他许多经典作品中所设计使用的诡计或密码表,被喻为是影响后进推理作家的启蒙之作。爱伦坡开始写小说前,有个翻字典的小习惯,他会随意的翻开字典三次,每次都记下第一眼看到的英文单字,然后思考这三个单字的关联性,如果想不出来,就再重新翻三个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创造让自己接近Serendipity(机缘巧合)的可能性,这个英文字也可以解释为偶然的幸运(Lucky by Accidental),或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这个故事与运用AI写畅销书的差别就在于机缘巧合(Serendipity),偶然的幸运是在不刻意追求的情境下产生的,是幸运主动来找你,不是你到处去找幸运,例如苹果掉到牛顿头上,引导牛顿找到万有引力,历史没有记载苹果到底掉几次在牛顿的头上,牛顿才想到万有引力,但我合理推论,苹果不会只掉在牛顿一个人的头上,也不会只掉在牛顿头上一次,就让牛顿想到万有引力,应该是牛顿经常坐在苹果树下,常常被苹果打到头,才会开始想这个问题。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即使AI真的能写出一本畅销书,但能够持续的写出十本畅销书吗?我没有答案,但我存疑,科技的理性分析,真的能够创造出感性的偶然幸运吗?运用大数据解构哈利波特的内容,可能会发现飞天扫把、像婴儿的植物、会说话的蛇,跟筋斗云、人蔘果、牛魔王都有相似之处。
史诺教授提出的《两种文化》概念,虽然引发科技与人文的论战,但同时也带动两个领域的交流思考。或许,有关AI的正反论战,也到了该从科学与文学的角度,交互思考的时候了。科技应该是要为人类带来叠加的幸福感,而不是让人产生被取代的忧虑感,借用李敖大师的一句话「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期许AI能作为科技与文学的桥梁,创造科文共裕的奇点(Singularity)。
最后,就让AI的正反意见继续在网路里激辩,等到论述内容叠加到相当的数量时,我们再找AI出来评评理,你觉得如何?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