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布线和接线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极性,电动机定子绕组根据磁极数与绕组分布形成实际磁极数的关系,可分为显极式与庶极式两种类型,也称为全极式和半极式。在倍极比双速电动机中,就是通过变换绕组显极式和庶极式接法来变速的。
1、显极式绕组
显极式绕组是指绕组所产生的极数等于极相组数的接线方法。在显极式绕组中,每个(组)线圈形成一个磁极,而且一相中相邻两组线圈所形成的极性不同,绕组的线圈(组)数与磁极数相等。
在显极式绕组中,为了要使磁极的极性N和S相互间隔,相邻两个线圈(组)里的电流方向必须相反,即相邻两个线圈(组)的连接方式必须是反接串联,即尾端接尾端、首端接首端,俗称“尾接尾”、“头接头”。
2、庶极式绕组
庶极式绕组是指绕组所产生的极数两倍于极相组数的接线方法。在庶极式绕组中,每个(组)线圈形成两个磁极,绕组的线圈(组)数为磁极数的一半,因为另半数磁极由线圈(组)产生磁极的磁力线共同形成。
庶极式绕组中,每个线圈(组)所形成的磁极的极性都相同,如都是S极,由于同极性相斥的原理,使线圈形成的磁场经相邻极返回构成闭合磁路,从而使没有线圈的凸极上产生异极性N磁极。因而所有线圈(组)里的电流方向都相同,即相邻两个线圈(组)的连接方式应该是顺接串联,即首端接尾端、尾端接首端,俗称“头接尾”、“尾接头”。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相关推荐
一、电动机绕组的分类 1、根据所起的作用不同,电动机绕组主要分为两大类:产生气隙主磁通的主极励磁绕组和与主磁通相对运动感生
发表于 09-11 16:36
•9093次阅读
定义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组成的调速系统称为正弦型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而由梯形波(方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组成的调速系统,在原理和控制方式上基本与直流
发表于 11-25 09:37
)、电源线与接地线搞错 2)、电动机绕组受潮,绝缘老化使绝缘性能降低 3)、引出线与接线盒碰壳 4)、局部绕组绝缘损坏使导线碰壳 5)、铁心松驰刺伤导线 6)、接地线失灵 7)、
发表于 09-12 10:57
动的条件 全压起动是最好的起动方式之一,它是将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直接接入额定电压起动,因此也称为直接起动。全压起动具有起动转矩大、起动时间短、起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维护、投资省、设备故障率低等优点
发表于 12-28 22:28
的多抽头减压,既能适应不同负载起动的需要,又能得到更大的起动转矩,是一种经常被用来起动较大容量电动机的减压起动方式。②它的最大优点是起动转矩较大,当其绕组抽头在80%处时,起动转矩可达直接起动时的64
发表于 11-01 10:58
很多电工都不太清楚电动机的三相电接线方式,下面我们就用最常规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接线方法来跟大家讲解,电动机
发表于 01-25 07:00
单相异步电动机是指仅具有单相定子绕组并由单相交流电源供电的异步电动机,它是鼠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衍生产品,其结构与鼠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相
发表于 03-03 06:22
导致电动机过热。 7、电源断相,电动机绕组或接线一相断路,使电动机仅两相工作。如果电源断相,造成电动机
发表于 03-16 10:24
;(3)鼠笼型转子的笼条端脱焊,松动或断裂。
处理方法:(1)提高电压;(2)检查铭牌接线方法,改正定子绕组接线方式;(3)进行检查后并对症处理。
(三)电动机起动后发热超过温
发表于 12-14 07:55
将三相电动机绕组拆开,改为单相电动机
前面两例改接方法,是勿须拆开原接法,仅在电动机接线盒上并接电容器,即可实现
发表于 08-19 16:20
•4828次阅读
自耦减压启动是笼型感应电动机(又称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之一。它具有线路结构紧凑、不受电动机绕组接线方式限制的优点,还可按允许的启动电流和所
发表于 01-13 14:19
•1.5w次阅读
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能量损耗(铜耗、铁耗、附加损耗等),都转化为热量,引起电动机绕组、铁芯及轴承等温度升高。异步电动机的允许温升是指在一定环境温度(规定为40℃)时,
发表于 12-02 09:59
•1.5w次阅读
电动机绕组崩烧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原因造成的绕组崩烧表象也不一样。 1 、绕组全部变黑,端部扎带变色并且变脆,甚至断裂。 原因为电动机长时间
发表于 10-07 10:59
•1751次阅读
电动机绕组按其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别,常用分类如下: 一、集中式绕组与分布式绕组 1、集中式绕组 安装在凸形磁极铁芯上的
发表于 10-07 11:23
•6664次阅读
电动机绕组,作为电动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电动机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探讨电动机绕
发表于 06-18 14:59
•1885次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