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射极放大电路原理:
1)观察共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参数
如下电路图,电路没有输入输出信号,三极管Uce电压比较大,说明三极管并未完全导通。基极有很小电流Ib=8.5uA,集电极电流Ic=943uA,电流放大倍数约为110倍。
此电路原理是,在静态基础上增大或者减小三极管的基极电流,控制三极管的导通程度,进而控制输出电压。
2)观察共射极放大电路波形
现在我们增加输入信号,这里是1KHz,峰峰值500mV信号,测量输出波形相位相反,幅值增大,如下:注意图中的黄色标签为动态参数请忽略。
放大倍数A = 937/491 = 1.9倍。
测量基极和射极波形如下,发现Ub总是比Ue高出0.7V左右。这个压差不是不变的,只是变化非常小,具体参见前面文章《三极管原理》。实际上不同型号的三极管这个压差也不同,但都可以近似按照0.7设计电路。
3)共射极放大电路放大倍数推导
由上面的实测波形可知,基极与射极差值固定,约0.7V,因此基极输入动态信号时,基极变化量等于射极变化量:
因此,射极电流变化量:
射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几乎相等,得出集电极电阻两端电压变化量:
又因为集电极电阻一端电压固定,因此集电极电压变化量和电阻两端电压变化量相等。
最终得出放大倍数:
注意1: 这里放大的是基极变化量,不是基极电压,不少朋友一直这么认为,千万注意。
注意2: 共射极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和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没有关系。
2、共射极放大电路设计:
1)设计要求
输出最大峰峰值:1V
放大倍数:2倍
2)静态时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静态时Ic设计为1至几mA。
因为Ube随基极电流变化,而且Ube和温度相关,为负温度系数,Ube变化Ue跟随变化,因此要求Ue电压要远远大于Ube变化值,使Ube的变化值可以忽略,一般情况下Ue为1~2V即可。
3)开始设计
选择Ic = 1mA,Ue = 2V,没错就是直接选择。
1))计算Re
Re = 2V/1mA = 2kΩ
** 2)) 计算****Rc**
设计要求放大倍数为2倍
A=Rc/Re,因此Rc = ARe = 22kΩ = 4kΩ
3))计算静态时Ub
Ub = Ue + 0.7V = 2.7V
** 4)) 计算供电电压**
静态时集电极电阻压降为:
Urc = 1mA * 4kΩ = 4V
假定供电电压为U,静态时输出电压:
Uout1 = U - Urc = U - 4
饱和时Uce几乎为0,因此输出电压为Rc和Re分压:
Uout2 = U/3
截止时三极管关断,输出电压为U
Uout3 = U
为了直观一些,把三个电压放入图表中:
设计要求输出电压峰峰值能够达到1V,观察Uout3和Uout1之间压差为4V,肯定满足,只需要求Uout1-Uout2>0.5V即可
U-4 - U/3 > 0.5
U > 6.75V即可,小于此值时输出负半轴被削去一部分。
** 5)) 计算静态时基极偏置**
要求基极偏置电流远远大于基极电流,一般大于10倍称之为远远大于,这样基极电流就能忽略不计。一般三极管电流放大倍数为几十至几百不等。其实这不影响电路设计,我们直接按照100倍计算。
三极管电流放大倍数β=100
Ib = 1mA/100 = 0.01mA
确定偏置电流
Ibias = 0.01mA * 10 = 0.1mA
计算R2
R2 =Ub/0.1mA = 2.7V/0.1mA = 27kΩ
计算R1 + R2 = 6.75V/0.1mA = 67.5kΩ
R1 = 40.5kΩ
按照以上计算的参数静态时仿真结果如下:
仿真结果显示,Re压降并不是设定值2V,Ub也是不是2.7V,Ic也不是1mA,但是都比较接近。这是由于以上计算都是基于基极电流Ib太小忽略不计得出的。
Ib这个小电流,会把R1和R2的分压值拉低一些,变为2.56V,同样因为Ub被拉低,Uc就变高一些,不过这不会带来严重问题。
现在我们尝试减小R1为37K,增大偏置电流,各项参数符合设计值,静态时仿真结果如下:
以上参数都是计算值,根据实际情况,电压源调整为7.5V常用电压源,Rc调整3.9K常用电阻。电压源调整,偏置电路需要重新计算,才能保证Ub约为2.7V。
R1 + R2 = 7.5V/0.1mA = 75K
R1 = 75K - 27K = 48K,这里选择47K常用规格
静态时仿真结果如下:
** 6)) 现在来测量一下输入输出波形:**
实际放大倍数:
A = 937.8/492 = 1.91基本符合预期,也基本达到了1Vpp的要求。
** 7)) 降低电源电压方法:**
如果觉得7.5V电压有点高了,计算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Ue,以下是Ue = 1V,Ic = 1mA时的计算结果。
Re = 1K
Rc = 2K
U > 3.75V,这里选择5V
R1 = 17K,这里选择常用规格电阻18K
计算R1
R1+R2 = 5V/0.1mA = 50K
R1 = 50K - 17K = 33K
A = 947.7/491.1 = 1.93基本符合预期,也基本达到了1Vpp的要求。
-
三极管
+关注
关注
142文章
3611浏览量
121913 -
仿真器
+关注
关注
14文章
1018浏览量
83739 -
输出电压
+关注
关注
2文章
1116浏览量
38114 -
电源电压
+关注
关注
2文章
989浏览量
23984 -
共射极放大电路
+关注
关注
0文章
39浏览量
335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