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全称是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贝尔实验室的 Bardeen 和 Brattain于 1947 年发明了点接触晶体管, Shockley 于 1948 年发明了双极结型晶体管。为表彰这一成就,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共同获得了 195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shockley被称为将硅带进硅谷的人,当年他手下的8名员工,在1957 年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创立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包括Intel和AMD在内的数十家半导体公司的创建。
BJT的结构可以看成一个三明治结构,即两个P型掺杂区域,中间夹着一个N型掺杂区域,或者两个N型掺杂区域,中间夹着一个P型掺杂区域。
每个区域上都有一个端子,分别为基极(base),发射极(emitter)和 集电极(collector).
之所以这样取名,是因为发射极发射载流子,集电极收集载流子,而基极控制这些载流子的数量。
BJT有三个端子,Base,Emitter和collector。理论上,每个端子有正有负,所以工作状态的组合多达8种。
不过,只有一种工作状态,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具有放大效应。那就是在BE之间的PN结正偏,BC之间的PN结反偏或者零偏的时候。
由于BJT的结构上,存在两个PN结,所以想要了解BJT的工作原理,还需要先复习一下PN结的相关状态。
PN结有两种工作状态,确切的说,是有三种,即零偏,正偏和反偏。
零偏,就是PN结孤零零的待在那,外面没有任何连接。
正偏,就是给PN结施加正向电压,即PN结的P型区域为正,N型区域为负。
反偏,就是给PN结施加反向电压,即PN结的P型区域为负,N型区域为正。
为了保证BJT的功能能顺利实现,其在结构上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基区很薄很薄
(2) 发射极的掺杂浓度很高,即是重掺杂。
有的同学会说,既然BJT的结构显示,BJT是由两个PN结构成的,那它的等效电路不就是两个面对面的二极管喽。所以,直接拿两个二极管按下图所示连接,不就构成BJT了么?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就没BJT什么事了。再说了,上面那个电路哪有放大效应,上面那个二极管处于反偏状态,连个电流都过不去,何来放大?
所以,BJT虽然结构上是两个PN结,但是其实里面是有大大的心机在里面的。
再说到PN结的正偏和反偏两种工作状态。
PN结正偏时,其外置电压,会产生一个从P型区域指向N型区域的电场,这个电场的方向与内建电场的方向相反,因此,我们可以说,外置正向电压会削弱PN结内的电场,进而降低PN结内的势垒(potential barrier)。而potential barrier是阻碍扩散电流运动的,所以势垒降低,会允许更大的扩散电流。
扩散电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从n型区域流向p型区域的电子电流;另一部分是从p型区域流向n型区域的空穴电流。NPN型BJT的发射极是n型的重掺杂,而基极是p型的轻掺杂,所以扩散电流中电子电流要远大于空穴电流。
PN结反偏时,其外置电压会产生一个从N型区域指向P型区域的电场,这个电场的方向与内建电场的方向一致。所以,外置反偏电压会增强PN结内的电场,增加PN结内的势垒,进而进一步阻碍扩散电流的运动。但是因为其耗尽区存在比较强的内建电场,假设外部有一个电子被注射到p型区域靠近耗尽区的部分,那么该电子会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迅速到达n型区域。
而当BJT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就是BE间的PN结正偏(即VB>VE),BC间的PN结反偏(VB
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BE间的PN结正偏,则大量的电子流会从E极流向B极,同时会有少量的空穴流从B极流向E极。考虑到PN结正偏,且基极很薄,所以其内建电场很小,则这些电场产生的漂移电流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上面的电子流和空穴流主要是属于扩散电流。
因为B极很薄啊,所以流向B极的电子流,很容易就从B极的一边到达B极的另一边,而B极的另一边则是BC间PN结的耗尽区。
因为BC间的PN结反偏,所以其耗尽区内的内建电场会比较大,嗖的一下,耗尽区靠近B极的电子,就去了C极。
这边就能解释,为啥BJT不能简单地用两个PN结来等效了,因为BC间的PN结虽然反偏,但是因为BJT的特殊结构,其其实是有电流流过的。
审核编辑:汤梓红
-
晶体管
+关注
关注
77文章
9701浏览量
138353 -
BJT
+关注
关注
0文章
236浏览量
18198
原文标题:读完这篇,你可能就对BJT有点了解了哈
文章出处:【微信号:加油射频工程师,微信公众号:加油射频工程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