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表格图像识别解决方案。作者系腾讯QQ研发中心——CV应用研究组的yonke。
来源:腾讯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工程微信号
1.前言
1.1背景
大多数人日常办公处理的文件,无非就是表格和文档,其中表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各行各业的桌面办公场景中,Excel和WPS是电子表格的事实标准。我们经常遇到这种需求:将一个表格图片的内容导入Excel。
以前我们只能对着图片把内容一点点敲进excel,既低效又容易出错。近年来,在深度学习的加持下,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的可用性不断提升,大量用户借助OCR软件,从图片中自动提取文本信息。
然而对于表格场景,只是提取文本依然不够,用户还需反复手动复制粘贴以还原出电子表格,这依然耗费大量时间。因此我们实现了一种识别表格图像的解决方案,并与腾讯文档结合,切实提升用户办公效率。
下面是我们的识别效果展示:
1.2 业界方案
表格图像识别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一般都在付费的专业OCR软件中才能体验到:比如ABByy fine reader。这些软件所用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并没有完全公开。
比如ABByy公开的论文中,也只是简略介绍主要原理,无法复现,且距今已久,后期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进步无法得知。因此我们难以从商业软件中得到启示。
遍阅近几年比较有实操价值的论文,可分为以下三种思路:
1)利用OCR检测文本,从文本框的空间排布信息推导出有哪些行、有哪些列、哪些单元格需合并,由此生成电子表格;
2)运用图像形态学变换、纹理提取、边缘检测等手段,提取表格线,再由表格线推导行、列、合并单元格的信息;
3)神经网络端到端学习,代表工作是TableBank,使用image to text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将表格图片转为某种结构化描述语言(比如html定义表格结构的标签)。
经过实验,发现以上三种思路都有不便落地的缺陷:
思路1)极度依赖OCR检测结果和人工设计的规则,对于不同样式的表格,需做针对性开发,推广性差;
思路2)依赖传统图像处理算法,在鲁棒性方面较欠缺,并且对于没有可见线的表格,传统方法很吃力,很难把所有行/列间隙提取出来;
思路3)解决方案没有次第,一旦出现bad case,无法从中间步骤快速干预修复,只能重新调整模型(还不一定能调好),看似省事,实则不适合工程落地。
2.基于深度图像分割的方案
针对已有方案的缺点和优点,我们提出一套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流程如下:
1) 对表格图片应用深度学习进行图像分割,分割的目的是对表格线部分进行标注,分割类别是4类:横向的线,竖向的线,横向的不可见线,竖向的不可见线,类间并不互斥,也就是每个像素可能同时属于多种类别,这是因为线和线之间有交点,交点处的像素是同属多条线的。
2)对分割图分别做几何分析,即先提取连通区域,再对连通区域拟合折线,再对游离的线段根据距离和倾角进行合并形成框线。由于拍摄角度或者纸张的弯曲,一般原图表格会有一些倾斜,可使用投影变换(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对原图进行校正,使得横框线校至水平,竖框线校至竖直。
3) 对校正后的图调用OCR,识别其中的文本内容,以及每个字符的坐标。
4) 根据第2)步得到的框线,计算出有哪些行,哪些列,其中哪些单元格跨行列合并了。由此得到每个单元格在图中的位置(top_left, top_right, bottom_left, bottom_right)四点坐标。
5) 将单元格位置,与字符坐标进行匹配,决定每个字符在哪个单元格中。最后计算每个单元格的字号大小,对齐方式等格式信息。
下面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剖析。
2.1 图像分割模型
图像分割(segmentation)旨在对图像的每个像素赋予标签。在这里,我们的分割任务有多标签,每个像素可能属于横线、竖线、不可见横线、不可见竖线。
为了提取上述各种线所在的像素,我们尝试了多种图像分割算法和二值化算法:OTSU二值化、adaptiveThreshold二值化、Canny算子、SED(Structural Edge Detection)算法、深度学习图像分割。深度学习在准确性和鲁棒性有压倒性优势,我们最后专注于深度学习方法,而抛弃所有传统算法。
目前较常用的深度学习图片分割模型有DeepLab系列,fcn,Unet,SegNet等,经过实验对比我们发现在这个问题中,以上方法最后收敛效果几乎是一样的,故我们选择收敛速度最快的Unet。
为了更快的速度,对于backbone的设计,我们参考mobilenet,使用depthwise+pointwise替代常规卷积。表格线是细长型物体,角度要么基本水平,要么基本竖直,并且有的线会很长,在横竖方向上更大的感受野将带来更多好处。故我们选用的卷积核形状为5x1和1x5,实测比常用的3x3能达到更好的性能,MIOU指标有2%的提升。由于标签不互斥,我们不用softmax做输出,而是用4个sigmoid,分别表示4个标签的概率。由于各类像素数量不平衡,我们的损失函数采用加权交叉熵,迭代到后期收敛速度变慢后可用Dice Coeff Loss。训练数据我们采用人工标注+仿真生成结合。下图是我们训练收敛后的效果,直观看拟合得还不错。
2.2 分割结果几何分析
对分割结果设定阈值0.5进行二值化,转成几张二值化图,分别表示每种线所属的像素。接着对每个二值化图求连通区域。对连通区域进行过滤,长度太小的丢弃。对剩下的每个有效连通区域,分别拟合折线,即得到大量线段。对线段的角度进行统计,横、竖两种线段与x轴的夹角均值应接近0和90度,若否,则认为识别失败并终止。在横、竖线段中,若有角度偏离均值3个标准差以上的,则过滤掉。对于剩下的线段,应用DisjointSet算法进行合并,被合并的线段构成一条新的长直线,这些直线代表框线。两线段合并的判定条件是:夹角小于15度,并且一条线段的端点到另一条线段的距离小于一定阈值。
最终得到的若干直线,就是表格的框线。但是手机拍摄的照片一般都有一些倾斜,为便于后续处理和提高OCR结果的质量,我们将对图片进行倾斜校正。校正方法使用投影变换,也即拟合一个单应矩阵H,使得HX=X',X的每一列是在每条直线上以固定距离采样的点的齐次坐标,X'的对应列是该点校正后的齐次坐标。横线校正至水平,也即线上所有点的y坐标一致;竖线校正至竖直,也即线上所有点的x坐标一致。最后将求得的投影变换应用到原图中,将图片也校正。
2.3 OCR
将校正后的图片送去OCR,可得到图中每个字符的坐标。注意我司几个OCR平台返回的结果都是一串文字的文本框,这个文本框不一定与表格单元格能一一对应,有可能一个文本框里包含多个单元格,也可能一个单元格里检测出多个文本框。每个文本框中有若干字符,附带的字符坐标对判断其所属单元格就十分重要了。下图是我司某个OCR平台所返回的识别结果。
2.4 识别表格结构
接下来需要识别表格的结构,以跟OCR结果进行匹配。我们对一个完整的表格定义如下:
1)所有单元格,单元格定义为[起始行,结束行,起始列,结束列]
2)每一行的行高(像素)
3)每一列的列宽(像素)
4)每个单元格的字号大小(像素)
5)每个单元格的对齐方式(left/right/center)
6)每个单元格的文字内容
表格的结构是指1),2)和3)。我们提出一套高效的算法从表格线推导出每行(列)的高(宽)和所有单元格的坐标。
由表格框线推导行(列)的高(宽)比较容易,只需对所有的横(竖)线按从上(左)到下(右)排序,相临框线形成一行(列),所以只需计算相临框线的y坐标(x坐标)差即可。
由表格框线推导单元格坐标就不太容易了。因为现实中存在很多单元格合并的情况,一个单元格可能跨了若干行和若干列。对此我们的思路是列举所有的单元格候选,每个单元格表示为(起始行,结束行,起始列,结束列),然后对所有单元格按面积从小到大排序。接着遍历排序好的候选单元格,去判断其上下左右的框线是否都真实存在,若存在,则此单元格就在原图存在。注意到,每当确立一个单元格存在,所有与其共享起始行和起始列的其他单元格则不可能再存在,因为我们不考虑单元格中套着单元格的情况。所以虽然单元格候选集很大,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在遍历过程中进行剪枝,所以会很高效。
2.5 匹配文字内容,确定字号和对齐方式
2.4定义的表格还有4)5)6)没有识别。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已经得到每个单元格的坐标和每个字符的坐标。接下来就只需进行对号入座就可得到每个单元格中的文本,也即解决了6)。字号可由OCR文本高度确定,但是由于返回的高度总有一些不一样,实际表格中常常不会有太多字号,经常是同一列的单元格用一样的字号。因此我们对所有得到的文本高度进行聚类,当两行文本高度比例在[0.91, 1.1]之间,就可以认为是同个高度。聚好类后,对类内高度求平均值,以平均值做为此类所有文本的真实高度。最后将文本高度换算为字号,由此4)也解决了。最后根据文本在单元格中的位置,判断每个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对于对齐方式,也采取类似的聚类方法来去除噪音。由此5)也解决了。
至此,表格的所有单元格,每一行的行高,每一列的列宽,每个单元格的字号大小,每个单元格的对齐方式,每个单元格的文字内容都已经识别出来了。只需将单位换成Excel、WPS或者腾讯文档的标准单位,就可以转成电子表格了!
3.实现与部署
3.1 整体流程
我们实现的这套表格识别方案,拥有客户端实时检测表格和后台识别生成表格两个部分。上文介绍的是后台识别生成的部分。客户端实时检测所用的模型是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可实时框选表格所在的区域,协助用户调整拍摄角度。系统流程如下图所示:
我们的方案目前集成在腾讯文档中,大家可以体验。
3.2 训练数据仿真
我们人工采集标注了数万样本。做为补充,我们也程序仿真生成样本。仿真方法是先对背景图要放表格的区域进行纹理检测,将高频部分去掉,再做Inpainting,这样既保留的背景,又留出了空白。接着随机生成表格结构,在背景留白处画出表格,在画线,放文字之后,还需在线和文字的像素周围将高斯噪声加上,以interwetten与威廉的赔率体系 相机传感器的成像特点。最后对生成的图和标注图进行mesh warp,模仿纸张扭曲。
4.性能指标
4.1 深度学习分割模型性能
我们的深度学习表格线分割模型和其他传统的算法对比如下。测试数据是人工标注的真实表格图片,数量4w张。可以看出我们的模型大大优于传统算法。
name | 精确率(Precision) | 召回率(Recall) | MIOU |
---|---|---|---|
我们的深度学习模型 | 95.03% | 97.54% | 90.22% |
OTSU | 59.67% | 63.84% | 55.26 % |
adaptiveThreshold | 63.93% | 88.45% | 50.21% |
Canny | 71.75% | 70.33% | 63.85% |
SED | 81.35% | 86.16% | 64.03% |
4.2 表格结构识别的性能指标
为了客观评价我们整套表格识别方案的性能。我们构造一个数据集,并建立一个评价指标系统。表格识别结果好不好,不能只靠肉眼判定,要量化评价。表格结构识别过程,可看成是对单元格的检测,我们关注检测的precision和recall指标。为计算precision和recall,需计算true positive,false positive,false negative样本,计算策略如下:
在2w张表格图片样本中验证,以下是目前为止我们的性能
name | 值 | 指标的意义 | |
---|---|---|---|
平均准确率 | 0.8736 | 反映了重建结果中,有多少单元格是真实存在的,有多少是错置的 | |
平均召回率 | 0.9241 | 反映了重建结果中,漏掉了多少单元格 | |
adaptiveThreshold | 63.93% | 88.45% | 50.21% |
TP样本平均IOU | 0.8212 | 反映了重建结果中,那些我们认为正确重建的单元格,跟图片的本来样子有多像 |
推荐阅读:
更多腾讯AI相关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干货,请关注专栏腾讯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工程
审核编辑:符乾江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229浏览量
238334 -
计算机视觉
+关注
关注
8文章
1698浏览量
4598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