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不想谈那些太过玄乎、又很难落地的思维方式。
以下这3种思维方式都极具实操性,也是自己走了不少弯路、踩过很多大坑后,由衷觉得相见恨晚的,分享一波。
关于每种思维方式,我都会清晰地介绍:
1)它是什么?
2)适用场景有哪些?
3)具体该怎么操作?
1、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
这样的解释可能还不够白话,那么看下面这张图,你会一下get到结构化思维的本质:
这张思维导图将产品经理原来散乱的工作职责,通过一定的维度,如立项、前期调研、项目迭代、运营、实施等进行了归类分组,从而让整体信息更有条理和逻辑,也更方便记忆和查找。
★适用场景:搭建知识体系、撰写内容大纲、进行工作汇报
★ “结构化思维”运用到工作汇报中:
在这之前,先假设你是接受工作汇报的领导,你看到了这样一段口头汇报:
客户希望我们针对他们的需求做一些改动,这个需求还是有点急的,希望领导能够跟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部门的同时协调下,我们这段时间可能会加班。客户也已经决定采购我们的产品了。
这样的一个口头汇报,你作为领导,是不是很难第一时间get到重要消息。
用“结构化思维”进行工作汇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1)先说主题/最重要的消息,比如:
客户决定采购我们的产品了。
好消息、重要的进展、主题内容,一定要先说。
2)后搭架子,进行进一步解释补充,比如:
但是客户也提出了一点希望。希望我们针对他们的需求做一些改动。
请领导能够跟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部门的同事协调一下,我们这段时间可能会加班。
整个口头汇报一目了解,先让领导了解到你的工作成果,后续提出需求就更顺理成章,领导也更容易接受。
如果是书面汇报,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我自己就比较经常用MindMaster列汇报框架,然后有针对地往其中填充内容,也不用担心遗漏汇报事项。
2、以终为始思维
以终为始,其实就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之一,意思是说做事之前,认清方向。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专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它本质上是一种逆向思维,是从最终的目标出发,逆向考虑实现目标需要什么资源/行动,并且制定计划一步步实现。
★适用场景:制定月度运营规划/年度工作计划
★“以终为始思维”运用到月度经营目标制定上:
比如我们想要提升下月淘宝店铺销售额,根据 销售额=流量*客单价*转化率 的公式,我们可从流量、客单价和转化率三方面着手。
以提升转化率为例,我们可以将这单一目标具体拆解为详情页优化、主图优化、活动促销、品牌、客服等可行办法。
以终为始,说成大白话,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目标导向,做的就是将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短期目标的拆解可能相较简单,但当我们面对的是长期目标,比如1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执行策略都会呈倍数增加,单纯靠人脑想象,是很难完成细致拆解的。
所以我遇到这种长期目标的拆解,一般会用MindMaster思维导图软件先搭框架,然后再不断细化。
值得一提的是,MindMaster思维导图软件有个云文档功能,一个账号登录,支持PC、APP和Web共享文件,方便我们随时调整导图内容。
3、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顾名思义,它会给新知“开绿灯”。具有绿灯思维的人,往往能以一种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新知(即使颠覆自己原有认知),认为这正是自己成长和提升认知的机会。
有人指出: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说的其实就是一种绿灯思维。
与之相对的是红灯思维。抱持红灯思维的人其实很“危险”,他们会主动屏蔽其他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可能性,也会经常因为观点不合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总是想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他人身上。
★适用场景:与他人沟通交流
★ “绿灯思维”运用到日常沟通交流中:
当别人在提出建议或者不同观点时,我们可以把关注点转移到问题/观点本身,去思考问题产品的根本原因,去尝试了解对方不同观点的依据,而不是习惯性“奋起反击”。
我们也可以多逛一些MindMaster思维导图社区,去主动接触更多不同的观点,链接不同世界的有趣的人,而不是一直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固步自封。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