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丰富育人思维
以 “云计算”“云课堂”等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广泛运用于大学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海量数据能够帮助思政工作者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反应、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为进一步开展学业指导,分析每学期学业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新情况,充分依托“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数据是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第一代原住民,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思维的深刻影响。其行为模式、交往模式、学习模式、生活模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着较大差异。思政工作者如果不掌握、不了解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思维规律,那就难以发现“学生成长规律”,也就无法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大数据具有网络化、信息化的一般特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碎片化”。“碎片化”在某种程度是指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者说是反思性思维。我们不再按照所谓的“情理之中”或是“理所当然”思考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或是熟视无睹的概念和事物,而是将原有的思维方式置于一种被质疑的地位,通过批判思维展开思考。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进一步丰富育人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跳跃式角度看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数据思政”不能局限在数据统计这一简单问题上,而是要通过“碎片化”思维模式,调整现有数据之间的联结模式和结构,让原本并无直接联系的数据能够具有一定的相关度,让数据背后的本质得以呈现,真实图景能够再现。这不是人为的修正和篡改数据,而只是将原本数据间的隐性关系变为显性关系,让数据更加直观明了。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员育人格局
“大数据”提供了一个全新观察视角。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大数据能提供更多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信息。信息来源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维度。线下维度包括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室、心理咨询等方面;线上维度包括言行数据、交往数据、关注数据、阅读数据、转发数据、浏览数据等。[2]这些数据同传统的统计表格、学籍卡等基本数据统计相比,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来源丰富等显著特征,能够帮助思政工作者为每一个学生绘画出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全息影像”。这种“全息影像”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通过以往的数据进行学生现有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言行举止产生原因的可能性分析;二是通过现有的数据预判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言行举止的发展趋势;三是通过现有数据对可能发生的非正常行为、突发情况、学业警告等行为作出预警。
这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在实践上凸显了“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性。“大数据”之所以称之为“大”,根本原因就在数据的“多”“广”“全”。正如前面所说,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几乎涉及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教育、管理等方面。从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角度说,要试图实现“大数据思政”的格局,单独依靠学校某个部门完成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现实情况看,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已经开发运行了相关的管理系统,并且有自己的信息存储要求,但其数据开放共享的思维相对滞后,数据资源红利充分释放受到限制。这就需要高校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对数据的格式、兼容性、基本要求进行统一部署,避免各部门数据各自为政,形成“数据孤岛”“数据割裂”“数据分散”等现象,真正形成育人合力。因此,要实现“大数据思政”就需要实现“全员育人”格局。“全员育人”就是要通过构建辅导员生态数据“链”,学生工作内部的生态数据“网”,“大思政”部门间构建生态数据“圈”,实现数据的共建、共治、共享,从而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能力
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管理模式变革。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模式包括“学校—学院—系(中心)—辅导员—党团班(社团)—学生干部—学生个体”七层内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征,能够实现内部各种关系的平衡。这种结构的最大弊端在于其行政命令式的运行过程。这会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双向递减。不论是自上而下的工作部署还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成效反馈都存在效能递减和信息失真的可能。这会导致上级决策者对目前形势和问题产生误判,引发决策失败,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所引起的效能递减现象。学校、学院等高层级管理者可以直接获取某个学生或学生干部这一类群体,或某个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数据。层级结构、层级间的关系得到简化。此外,上级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快速实现对下一层级的个体或群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数据的筛选。只要数据真实且有效,相关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获取所需信息,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这将极大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也使辅导员能够从数据统计这类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大数据思政”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这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一是要提升全过程监控、全方位收集的能力。数据量大是实现“大数据思政”具有价值的前提。当数据量达不到一定数量级时,它们只是离散的碎片,思政工作者难以读懂数据背后的故事。只有数据达到并超过一定数值时,这些数据才会在整体上呈现规律性,反映数据背后的本质,才能为工作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3]二是要提升数据鉴别能力。大数据的“大”也伴随着数据“杂”“乱”“假”等现象。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找到真正“有用”数据,避免在“虚假”数据中迷失方向。三是要加强数据的研究能力,推动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加强数据挖掘的深层次理论研究,开展数据信息同行为模式、心理动机等社会学领域的探究,使数字化存储的数据真正意义上可以“活起来”,推动“大数据思政”的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传统育人优势
大数据从源头上避免了信息的遗漏,为思政工作者科学全面决策提供可能。但数据能否发挥实效,关键仍在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否有效地、科学地利用已经获取的数据。思政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数据之间的关联度、数据的真实性鉴别、数据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大数据的修正与完善,都必须依靠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否则“大数据思政”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大数据思政”必须以面对面的深度辅导、谈心谈话来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最大限度避免数据造假、数据间矛盾等现象的发生。
当前大数据信息量虽然庞大,但暂时还不能完全覆盖学生生活的全部。即便将来科技发达到能覆盖学生生活的全部(当然,这也会存在着重大的道德伦理、安全隐患的可能),但对于学生的内心想法,也是无从得知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苦闷、烦恼、忧伤等,并不会在数据中得到简单、及时的反映。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通过数据模型加以破解,仍需要辅导员走进寝室,或邀请学生走进辅导员办公室面对面交谈来解决。传统的思政工作所要求的各项技能(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和专业知识(心理辅导、发展辅导等),在“大数据思政”时代也必须加强,不能削弱。只有依托传统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大数据思政”的“数字”从“不动的”成为“生动的”,能够讲出“鲜活的”故事。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一类群体,而是每一名学生。大数据分析就是为了实现对每一名学生做到精细化管理和定制化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且只有通过传统的面对面、心贴心的思政工作方法才能实现。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坚守育人初心
不论是当前的大数据、“互联网+”,还是将来随着科技发展会产生的新概念、新事物,作为思政工作者一定要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新的概念、新的事物一定要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为根本出发点。大数据为我们更好地做好思政工作提供了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支撑,但不应该成为思政工作的“中心”。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为了追求时髦的话语而忘记了“我们是谁、我们为谁服务、我们如何服务”这三个关键性、根本性问题。
学生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是数字化的、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数据”的对象是数字、代码,是科学的、理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则是“学生”,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仍是建立在日常的交流之上。它首先产生的是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要想做好思政工作,思政工作者就必须在理性和感性中达到平衡,而非简单的理性决断。过分强调依靠数据的理性思考,可能会适得其反,最终反而会失去“数据”的实质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的工作,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思政工作者不能把“人”降低到“物”的维度,把人“数字化”“代码化”。“数据”只能作为工具,要在工作中避免唯“工具理性”倾向,坚守并重塑“价值理性”,使“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用“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
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避免唯“数据化”趋势,不能过分盲目地依赖数据。因为数据也会“说谎”,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我们要时刻警惕数据异化现象的发生,要成为掌控数据的主人,而非数据的奴隶。
-
云计算
+关注
关注
39文章
7836浏览量
137517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94浏览量
13750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