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消息近日一韩国黑客组织被捣毁,该组织共盗取80%的韩国个人信息,或还包含部分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
据韩国媒体报道,这个韩国黑客组织将黑客代码的软件伪装成微软正品软件进行传播,共窃取了74亿条个人信息;据了解大约80%的韩国民众的各种个人信息都被保存在该组织的数据库里。目前这一非法黑客组织被检方捣毁。
相关人员表示,崔某等人涉嫌将黑客程序伪装成微软认证的正品软件并在网上传播,只要电脑感染黑客程序,该组织成员就能远程查看该台电脑的所有信息。使用者每次输入个人信息时,黑客程序就会进行采集,最终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
据了解,通过该手段采集到的个人信息达到74亿条,只要搜索网站域名就能检索到用户名密码,身份证号码甚至是住址等信息。此外,包含54亿条个人信息的某中国电信诈骗团伙的电脑,也被该黑客团伙控制了。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微软
+关注
关注
4文章
6596浏览量
10405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龙芯3A5000网络安全整机,助力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普及的时代,我们的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个人信息泄露、病毒软件侵占、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增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更加发展我们的防护科技。
魏牌全新蓝山荣获汽车座舱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验证证书
近日,在2024中国国际汽车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领袖专题论坛上,中汽研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测评中心(以下简称“软件测评中心”)向魏牌全新蓝山颁发了国内首批《汽车座舱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验证证书》,对魏牌全新蓝山的个人
SiRider S1芯擎工业开发板测评+1.防止黑客入侵通信监控系统(PSA)
东山再起的机会。
警惕社交媒体陷阱
在社交媒体上,黑客们可能会伪装成你的朋友或者熟人,向你发送虚假信息或者诱骗你点击恶意链接。所以,在社交媒体上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
发表于 09-08 21:58
AMD遇黑客攻击,但称运营无大碍
近日,科技圈传来一则震惊的消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制造商AMD公司遭遇了黑客组织的攻击。据悉,一个名为Intelbroker的黑客组织成功入侵了AMD的系统,并盗取了包括未来产品详细信息
微软发布全新Copilot+ PC,引领人工智能个人电脑新时代
微软近日发布了革命性的Copilot+ PC个人电脑,该电脑搭载了最新的人工智能个人电脑芯片,并运行着微软最新版本的Windows 11操作系统及其创新的Copilot人工智能
澄清:iOS系统更新移除"小丑"表情一事系谣言
该图伪装成美国知名财经媒体CNBC的文章,题目为“苹果新设备更新将剔除小丑表情:内部人士透露其被极右利用”,并谎称文章出自5月15日的科技版块。但真相却是,CNBC并未发出过类似新闻,且对此进行了否认。
微软Windows快捷助手被黑客滥用,远程管理软件或成攻击突破口
该安全公司指出,此次攻击可能出自勒索软件黑客组织Black Basta之手。自四月中旬以来,他们通过网络钓鱼手段诱使受害者开启快速助手并输入安全验证码,因为此功能集成于Windows系统内,故能轻易取得受害者信任。
GitHub存在高危漏洞,黑客可利用进行恶意软件分发
据悉,该漏洞允许用户在不存在的GitHub评论中上传文件并创建下载链接,包括仓库名和所有者信息。这种伪装可能使受害者误以为文件为合法资源。
美国网安审查委指控微软安全措施欠妥致电邮泄漏
此起出现在2021年的安全问题源于黑客集团Storm-0558成功盗取微软帐户的加密密钥并以此欺诈性地生成身份验证令牌,从而进入美国政府部门电子邮箱。
鉴源实验室丨汽车数据安全标准现状研究
随着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汽车产生的数据和暴露的接口逐渐增多,数据安全事件频发,如2019年,某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遭到黑客攻击,导致大量汽车数据泄露,包括车辆配置信息、车主个人信息等。汽车数据安全问题引发各国关注。
苹果Apple Silicon芯片曝安全隐患:黑客可利用漏洞窃取用户数据
据悉,黑客可借助此漏洞获取加密密钥,进而盗取用户个人信息。DMP作为内存系统中的角色,负责推测当前运行代码所需访问的内存地址。黑客则借此可预测下一步需获取的数据位,以此干扰数据的预取过
日产10万客户个人信息遭窃,包括身份证和驾驶执照等敏感信息
据统计,此次被盗的信息包括超过1万条“身份证”信息,7500张驾驶执照,4000张医疗保险卡,1300个税务档案号码以及220本护照信息。
假冒Rabby钱包应用诈骗苹果App Store用户数千美元
这款伪装成Rabby Wallet的应用名为Rabby Wallet & Crypto Solution。因其真实版本尚无法通过App Store审批,故使用户通过搜寻关键词仅能查找到这一欺骗性的结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