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面向万物智联的应用框架的思考和探索(上)

阅读量0
4
0

应用框架,是操作系统连接开发者生态,实现用户体验的关键基础设施。其中,开发效率和运行体验是永恒的诉求,业界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重点围绕移动应用框架,梳理其关键发展脉络,并分析其背后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演进思路以及目前的局限;同时,进一步结合万物智联的新场景和新生态,围绕相应的应用框架的设计和演进,分享个人在这个领域的思考,实践,以及下一步探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威廉 · 莎士比亚

1、应用框架概览

1.1应用,以及应用框架的基本组成

应用是用户使用操作系统/设备的入口,应用框架则是应用开发和运行的基础设施。用户通过各种各样的应用来和操作系统/设备交互,来满足相应的需求。以移动平台为例,一个典型的应用以及相对应的应用框架的基础组成大致如下所示:

Figure 1 典型的应用结构以及相应的系统运行环境

一个典型的应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用户界面以及相应的业务处理逻辑。这里主要包括构建用户界面所需的UI(User Interface)组件,布局,动效,事件交互响应处理,所需的资源(图片/字体等),以及结合UI呈现的业务逻辑处理等。从运行时的维度来看,它主要对应了系统运行环境中的UI框架(含语言运行时),以及部分的系统能力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2)共享库。这里主要包括开发者封装好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以及使用的三方库等。从运行时维度来看,它主要对应了系统能力API以及语言运行时,如果共享库涉及UI的话,还对应了UI框架;

3)包清单文件。这里主要包括应用包的结构描述,权限声明等,它主要对应了系统运行环境中的包管理,应用生命周期/权限管理/进程管理等。

其中, UI框架的主要组成如下图所示:

Figure 2 UI框架的主要组成

开发模型:对开发者提供的开发范式、UI组件/API能力、编程语言等,重点体现的是开发效率与难易程度;

运行框架:UI界面渲染及交互的基础能力框架,将开发者的程序运行在具体系统平台上,包括应用整体渲染处理流程,语言逻辑执行流程,以及平台能力扩展机制,重点体现的是应用运行的性能体验;

平台适配:承载框架的具体操作系统或平台的适配层。

一般而言,应用框架中的包管理、生命周期/权限管理,和具体的操作系统关联较紧,并相对稳定;能力API则是操作系统对设备能力的封装,主要影响应用使用设备的能力。UI框架以及相应的编程语言则是影响用户体验(包括开发和运行体验)的关键要素,尤其随着移动平台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设备的差异,移动平台上的UI框架(含编程语言)是业界不断演进的重点领域。

1.2移动平台上应用框架的演进

纵观十年来的发展,总体而言,移动平台上应用框架围绕着原生框架,三方跨平台框架交织发展,并结合相应语言、工具的配套演进。下图描述了其中的关键框架/语言的演进概览。

Figure 3 移动平台上关键语言/开发框架/工具演进概览

图中有几个关键节点:

1) 2013年,Facebook发布的React.js第一次综合的将数据绑定,虚拟DOM(Document Object Model)等机制引入前端开发框架设计中。开发者只需声明好相应的数据和UI的绑定,之后由框架来跟踪数据的变化,并通过虚拟DOM树的对比找出变化点,从而实现界面的自动更新,而无需开发者手动基于DOM 编程。

2)2018年,Google发布的Flutter则是个重要的分界点。Flutter融合了Dart语言,是第一个深度融合了语言的较为完整的声明式开发框架,实现了完全通过数据驱动的UI变更。另外,Flutter通过基于Skia的自绘制引擎实现了高性能的跨平台的平台一致性的渲染能力,并提供了Hot Reload机制提升开发测试体验。不过,Flutter的整体设计哲学偏向底层的灵活性 – 主要通过底层的细粒度的能力供开发者自由组合,另外,Google对Dart语言的简洁度的改进较少,整体上开发的简洁度以及对用户的友好度相对不足。

3)2019年,Apple SwiftUI的推出,意味着主流OS的原生应用框架开始逐步往声明式开发方式迁移。SwiftUI推动了Swift语言特性扩展实现了更加简洁自然的UI描述,并通过XCode开发工具的所见即所得的高效预览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同时,SwiftUI也是真正意义上开始通过一套框架,逐步统一Apple生态中的不同的设备/OS上的应用开发。

另外,2019年Google将更简洁的Kotlin语言升级为Android首选的编程语言,并在2021年推出基于Kotlin的UI框架Jetpack Compose, 同时结合开发工具Android Studio逐步往多设备以及跨平台演进。

总体而言,移动端应用框架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从命令式UI开发逐步演进到声明式UI开发

2)UI和编程语言的融合从相对松散演进到逐步紧密

3)开发范围从单设备演进到多设备,从单平台演进到多平台

接下来的章节会分别围绕跨平台框架,以及原生应用框架逐步展开,梳理其具体的演进脉络。

1.2.1 跨平台框架

由于W3C(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标准的普及以及Web天然的跨平台能力, 跨平台框架主要是基于Web或Web的衍生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

最早试图补齐Web跨平台能力是一家叫做PhoneGap的公司,后面被Adobe收购,2012年以Cordova的项目名开源发布。当时的W3C标准更多涵盖的是页面渲染,而设备相关能力的标准非常缺失,PhoneGap的目标则是围绕着“Phone”补齐这方面能力“Gap” – 它定义了一套移动平台上常用的设备能力的JS API,并基于JS引擎设计了一套扩展方式来实现不同平台上的API,同时结合系统的Webview,配套相关系统整合以及打包工具,部署成相应平台上的应用格式在目标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PhoneGap一定程度上促进了Web在移动设备上的发展,但是它没有解决Web引擎本身的体验问题。当时的Web引擎(系统自带的Webview),尤其是Android平台上,能力较弱,并缺失硬件加速,稍微复杂的应用体验较差。针对这些问题,2014年 Intel开源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心推出了Crosswalk项目,在Chromium内核基础上,针对移动平台上Web应用,做了进一步解耦和性能优化(包括硬件加速,包体积优化,以及针对游戏专门设计一套渲染路径等),并结合了Cordova补齐相关API能力,构建了可独立打包演进的Web引擎,性能体验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且,通过独立打包,也解决了因为Android系统的碎片化,Webview的版本不一,从而引起的应用体验(包括渲染能力和性能)不一致的问题。

Crosswalk发布一年左右就吸引了近千款应用基于Crosswalk构建,其中有数款应用都达到了超过百万级的下载量。不过后续由于Intel在移动平台上的战略调整,没有进一步演进。但这块的关键思路,后续或多或少在业界看到了相关的影子,比如Google后续推出的可独立升级的ChromeWebview,以及国内各互联网公司各自构建的WebView(腾讯的X5内核,阿里巴巴的UC内核等)。

Cordova+Crosswalk,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于Web的跨平台框架所需的API能力以及渲染性能,不过还有几个方面,还需要持续提升:

Ⅰ、开发范式/前端框架

标准的Web还是一种“半声明式”的开发方式,即通过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来描述整体页面结构和样式,但当要改变其中的界面元素时,开发者需要基于W3C DOM API,通过具体编程,来实现其中相关节点的定位以及增删改。当所面对的界面交互越复杂,所关联的数据越多,开发者负担就越重,也越容易出错。

2013年Facebook发布的React.js,引入了数据和UI自动绑定,以及组件化机制,将声明式的能力较好的融合到前端框架中。这是开发理念的一次比较大的进步。这样方式下,开发者无需去手动更改UI的结构,只需要描述好UI结构本身,以及数据和UI的绑定关系,框架层会自动跟踪数据的变化并更新相应的UI,这样进一步提升了UI框架开发效率。后续个人开发者尤雨溪推出的Vue.js框架本质上也是采用了类似的思路,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以及具体实现上有所不同。另外,通过前端框架层提供的组件能力,本质上是对W3C HTML/CSS标准的进行了进一步封装,提供了更加高层的能力,这样有利于聚焦于相对常用的W3C标准能力,同时通过类似Virtual DOM的机制,对底层的Web引擎做了进一步的解耦,从而为后续的进一步演进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Ⅱ、性能体验

由于W3C标准本身庞杂的历史积累和复杂性,相对应的Web引擎复杂度也非常高。复杂的渲染管线,千万量级的代码,百兆级的二进制大小,以及大几十兆甚至百兆级的基础内存占用,让基于Web引擎的应用在整体性能体验,资源占用等相关方面,尤其在移动平台上,和原生应用都有较大的差距,并难以较好解决。

2015年Facebook在React.js基础上推出的RN(React Native),是Web+Native的一个典型代表。RN的基本思路是开发范式上基于React.js,而具体渲染路径上,则完全绕过Web引擎,直接桥接到了操作系统原生的UI框架。2016年阿里巴巴推出的Weex也是采用了和RN类似的思路。

另外,针对RN的关键架构,Facebook持续做了不少演进:

1)布局引擎(Yoga)。2016年推出。通过实现CSS子集的模式实现高效的一致的跨平台布局体验;

2)JS引擎(Hermes)。2019年推出。针对移动平台上体验问题做相应改进,比如通过引入一定的AOT(Ahead Of Time)机制,主要是中间码预编译,来提升启动速度;

3)高效交互/按需加载等新架构。2022 年推出。支持高效的跨语言交互、数据共享,组件按需加载等相关机制。

通过这些相关的改进, RN实现了一定的平衡,基于Web的开发范式实现了较好的性能体验。不过,由于原生UI框架本身的差异,RN难以达成较好的跨平台一致性;另外由于需要额外一层Web到Native的桥接转换,和原生相比,RN在性能体验上天然就有一定差距,难以跨越。

Google在2018年推出的Flutter,则是借鉴了React的思想,走了另外一条较为创新的路。主要特征如下:

1)基于Dart语言的全新声明式范式设计,一切皆为Widget,可灵活组合,并通过数据驱动UI渲染

2)基于底层画布的高效自绘制能力

3)Dart运行时优化,比如高效的小对象分配释放能力,AOT机制等

再配合相对完整的跨平台能力,以及相应的工具链,Flutter具备了较好的综合竞争力。和类RN的方案相比,Flutter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1)跨平台一致性。通过自绘制机制,具备更好的跨平台一致性的高效的渲染能力。

2)语言执行性能。通过强类型语言Dart的引入以及相应的运行时优化(AOT等),具备更好的语言执行性能,理论上可对标iOS/Android原生语言。

不过,Flutter也有自身的不足:

1)语言生态。Dart语言生态和JS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生态培育过程一般都比较漫长。

2)动态化能力。Flutter尚不具备可对标JS相关框架的动态化部署机制,实现应用界面/业务的动态刷新,而这块又是大多数移动应用的强诉求。当然,这里有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的因素,也有非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的因素综合引起的。

另外一个层面,Flutter声明式UI的设计原则上更侧重灵活组合,暴露了较多的细粒度底层的机制(包括各种细粒度的Widget, 以及需进一步区分Widget的有状态和无状态等等),而在整体应用开发的简洁自然度方面,则考虑的相对较少。

受到Flutter的启发,业界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方案。比如桥接标准的Web前端框架到Flutter,其目的是复用Web的生态优势,以及Flutter的高性能跨平台渲染能力。这块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2021年开源的Kraken,以及2022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演进的KUN。这种方案有一定程度的优势,不过由于它本质上还是桥接转换,另外引入了两种虚拟机(JS和Dart),架构上就决定了这种方案在性能和内存体验存在难以解决的缺陷。还有JS前端框架+ C/C++自绘制的方案,比如Weex2.0,它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综合了JS层的生态和底层自绘制的优势,不过在语言运行时,开发的便捷度等方面,还缺少本质的改进。

总体而言,基于Web或通过Web衍生出来的跨平台框架,业界一直在持续的演进,包括Web API扩展,统一的持续优化的Web引擎,声明式前端框架,Web+Native的融合,自绘制机制,语言和框架深度融合的架构等等。但这些跨平台框架,离真正意义上的极简开发,极致性能,并可对标原生应用体验的设计方面,还缺少系统性的革新和跨越。

1.2.2 原生应用框架

1.2.2.1 iOS平台

iOS的原生应用框架是Cocoa Touch,其中的UI框架和语言最早分别是UIKit和OC(Objective-C),提供了传统的命令式(imperative)编程方式。2014年Apple推出了Swift语言,在简洁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升。2019年,在Swift语言发布了5年之后,Apple推出了新一代的UI框架 – SwiftUI,在开发理念上做了一次全面升级:从命令式编程演进到了简洁自然的声明式(declarative)编程,并通过一套UI框架可开发Apple生态中的不同OS上的应用(iOS/iPadOS/watchOS/macOS等)。以下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演进点:

a.全面采用声明式来描述UI,并且后续的UI变更都是通过数据驱动来完成。

具体而言,Apple重新定义了一整套开发范式,涵盖了UI的关键组成,UI和数据的关联等信息。整个UI就是一段描述,本质上就是描述界面的一个值,而不是任何实例;另外UI变化通过单一数据源来驱动(Apple称之为“Single Source of Truth”),而不是像之前命令式编程那样,开发者可以任意获取某个实例,定位到某个节点来进行更改。这跟传统的开发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b.简洁自然的开发范式。尽管在SwiftUI之前也有各种声明式编程框架,但SwiftUI在简洁性以及类自然语言的易理解性实现了极大的提升。具体而言,Apple通过语言和框架的深度结合,达成了简洁自然的开发体验。Swift的一些语言特性基本就是为SwiftUI服务,比如

1)Property Delegates(属性代理)

属性代理本质上一种语法糖机制,当访问指定的数据时,包括Get或Set,可以附加插入额外的处理逻辑。这个机制用来实现@State这类的装饰器,实现数据和UI之间的自动绑定,简化应用开发逻辑。

2)Trailing closure (尾随闭包)

尾随闭包主要用来增强可读性。当一个很长的闭包表达式作为最后一个参数传递给函数时,可以把它放在在函数括号之后。函数支持将其作为最后一个参数来调用。

3)Function Builders(函数构造器)

函数构造器也用来增强可读性,它可以用语句块作为接受参数列表,每行代码返回一个参数。

还有其他一些语法比如链式调用等等,这些共同组成了简洁自然的开发范式。

另外,SwiftUI中自定义组件的内容,其实是通过Function Builders返回的遵守View协议的类型组成,这就意味着框架运行时有机会结合编译时的UI类型信息做相应优化来实现视图变化的快速更新。

c.配套工具支持。在工具层面,除了传统的调试调测等能力,Apple的Xcode围绕SwiftUI预览做了比较重要的增强,简要说明如下:

1)实时双向预览。UI代码刷新可实时看到相应的界面效果,同时可实现代码-界面的双向预览 – 点击代码可看到的相应的UI界面,选择UI界面也可同步显示相应的代码。另外预览可以指定到组件级 – 通过加@Preview标签来指定相应组件进行预览

2)自定义预览。预览时可支持参数配置来定义预览的设备型号,暗黑模式,语言地区等上下文,并可以设置页面所依赖的入参等。

3)预览时动态交互,并可支持在预览器上调测。预览时可以实现常用的动态交互,比如手势、键盘等输入,音量、Home键、电源键等按键操作,以及网络、文件、多媒体能力支持等

这些预览相关的功能极大提升了应用的开发效率。本质上,高效的效果一致的预览是需要SwiftUI以及相应能力能够直接运行在PC(Personal Computer)平台上,才能达成较好的效果。

另外,从2022年SwiftUI 4.0的关键特性来看,Apple不断增强高级组件,以及自定义等相关能力,持续提升开发效率。比如更多的高级组件(各类图表,分享组件等),布局类型以及自定义布局能力增强(添加Grid网格布局,另外增强了自定义布局的能力,以及布局变化相关的动画)等等。

1.2.2.2 Android平台

Android的原生应用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主要包括应用管理,View 系统,后台服务(Service),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广播接受机制(Broadcast Receiver)等。其中UI框架和语言最早分别是Android View系统以及Java,主要也是采用了命令式的开发模式(其中界面的初始声明可以通过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方式来定义,后续的操作则都是通过相应的命令式API来完成)。2016年JetBrains公司正式发布Kotlin 1.0版本, 它是一种静态类型语言,提供了更加简洁,安全的语法特性(比如说解决Java的语法冗长以及空指针等问题)。同时,Kotlin在字节码级别和Java兼容。随着Kotlin的不断完善,再加上Java语言的版权问题等背后的原因,很快, 2019年Google宣布Kotlin为Android移动开发的首选语言。2021年,Google发布了基于Kotlin的声明式UI框架 – Jetpack Compose 1.0版本。本质上,Jetpack Compose和SwiftUI类似,都是声明式编程,都是单一可信数据源驱动UI变更。不过,也有几点不同:

1)Jetpack Compose中的界面表示为一切皆为可组合的函数。这些函数通常建议设计为无附带效应(即不会发生在可组合函数作用域之外的应用状态的变化)。从运行时维度,这些无附带效应的组合函数可并行执行。

2) Jetpack Compose整体开源,架构上则是提供了多层次的API,从底往上,提供了运行时, 界面,基础,Material设计系统的实现,每一层都是基于较低层的公共API构建。

3)跨平台能力。在Google发布 Jebpack Compose 1.0版本后,Jetbrains公司紧接着推出Compose Multiplatform项目,将Compose延伸到桌面平台(Windows, macOS, Linux),同时,配合Kotlin Multiplatform项目中的跨平台类库(网络、存储等),进一步简化基于Jetpack Compose的跨平台应用的开发。

在开发工具层面,Android Studio支持Jetpack Compose实时预览等特性,但目前成熟度相对弱一些,截至2022年,还未支持多设备预览,代码界面的双向预览,预览时调试,以及基础系统能力(比如网络/存储)的模拟等。

Google在2022/10/24给出的Jetpack Compose路线图中,Jetpack Compose接下来重点会围绕性能体验,高级组件,开发工具改进(包括预览和实时编辑),多平台支持(WearOS,大屏设备,主屏幕Widget)等方面展开。

总体而言,不管是原生框架,还是三方框架,除了性能体验,关键演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开发方式从命令式转为声明式;

2)语言和框架和工具结合更加紧密;

3)逐步增加多设备以及跨平台支持。

回帖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 侵权投诉
链接复制成功,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