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峰行天下 于 2021-7-9 12:58 编辑
我从小喜欢科技,喜欢机器人,大学就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工作是电子工程师,作为一名电子发烧友,喜欢DIY创新,经常需要倒腾各种各样的硬件电路,做些机械结构,编写一些代码,做些不一样的产品设计。 在硬件电路设计方面,自2012年大学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开始使用AD软件,到如今也快近十年了,经历过AD各个不同版本,虽然觉得AD挺好用的,但是一直存在着某些用户的痛点。比如在设计硬件电路时,对版本管理和追溯,以前习惯性用备份重命名及添加说明文件等方式进行记录,特别不方便。自从遇见DigiPCBA ,我便开始将本地工程进行向云平台转移,主要解决了我这个长期以来困扰着我的问题,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硬件在什么时候做了哪些修改,可以方便追溯历史。而且DigiPCB提供了强大的云端元件库及MPS 供应链搜索工具,比以往的搜索速度确实提高了很多,可以了解元器件的价格和生命周期,提高了我的硬件电路设计效率 在结构设计方面,我自学了Solidworks,在做产品时经常需要根据PCB板设计外壳结构或根据外壳结构确定PCB板型。以前都是将AD的PCB导出成step格式,然后再导入到Solidwork进行组装装配。这种方式导入SW耗时很长,而且经常容易出错,如果某一方稍微进行了修改,另一方还不能及时得知情况,并且每次都需要重新导出step,重复这个繁琐的过程,导致效率极其低下。当我看到DigiPCBA能利用ECAD-MCAD插件实现AD和SW之间的无缝衔接,联合使用,对我来说这是一大福音,可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减少出错的概率。 在协同工作方面,以前我们公司内部每个人都自己的设计库,协同工作一般就是文件互相传送,然后各自处理。这样子经常会出现封装库不统一,元器件丢失的问题。在产品外壳结构设计时,与结构工程师对接,经常出现版本更新而导致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在与软件工程师协同工作时,硬件设计文件软件工程师因没有对应EDA软件导致无法打开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信有很多小伙伴也都会遇见。而DigiPCBA这个云平台正好实现了团队云端工程云端元件库,解决了文件互传版本问题和元器件库不统一的问题,ECAD插件解决了与结构工程师对接设计的问题,而云端可查看功能解决了软件工程师没有对应EDA软件的问题。我可以根据领导/结构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等不同身份,可以设置该成员的查看/编辑不同的权限,成员可以在网页端添加评论,直接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沟通效率。 在成果展示分享方面,软件工程师都习惯使用码云或gitlab来进行分享,而硬件工程师以前确实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一般都UP主们通过一些短视频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像大多数非电子专业的用户,一般都没有EDA类设计软件,我们也不可能实时带上笔记本电脑,还要等待开机等待打开文件及等待文件的加载。尤其是对家人、朋友及客户展示时,非常不方便。而有了DigiPCBA云平台,我可以通过手机或IPADweb页面或微信小程序进行分享,通过手指控制PCB板在IPAD上三维展示,看上去非常炫酷。就像华秋DigiPCBA发布会上胡总说的那段话,如今某人在问题我的工作时,我可以拿着IPAD对她说,我的工作就是制作所有产品的核心。 在工作方式方面,虽然我是一个小公司的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主管,但因为我懂硬件设计、机械结构和软件程序,所以以前一个项目经常会由我自己一个人来处理,因为协同工作处理非常麻烦,而且出错概率很高。如今在硬件设计方面和结构设计方面,我可以搭建好整个框架,然后把剩下的任务交给合适的小伙伴,进行任务分配,利用DigiPCBA进行协同工作,自己在中间做协调作用,减少了我的工作量,可以有余力去思考更多的创意。新加入的小伙伴,我都会给他们安利DigiPCBA,加入我的设计团队,一起进行设计开发。(坚持使用protel99SE的老工程师除外,不愿意学习新软件新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真心带不动) 总结,自去年关注到华秋联合电子发烧友推出DigiPCBA,称之为硬件工程师的福音,我便开始去体验去尝试DigiPCBA的各项功能,那是我们的第一次相遇。而后过程,我们一直在各种磨合。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学习,了解自己哪些不规范操作,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也会发现DigiPCBA的一些缺陷,我也会去一次次尝试寻找问题根源,反馈给DigiPCBA工作人员。这就像是两个恋爱中的人,在不断磨合中,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促进互相成长。自从遇见你,从此变得不一样。总体感受,DigiPCBA在各方面基本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愿能坚持初心,越做越完善,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为更加广大的电子工程师们带来更多的福利。
控制系统爆炸图
|